动辄一月数十亿的券商,在捣鼓了近两年的互联网金融之后,从中赚了多少钱?券商的研究表明,截至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并未对券商收入结构产生根本性变化。一句话,券商赚钱还是靠行情,互联网金融不但没有贡献明显的利润,不少公司的佣金战倒是只在赚吆喝啊~

弯道超车效应尚未显现

一直以来,互联网金融被认为可凭借去中心化、去渠道化、去硬件化的优势,威胁原本拥有大量渠道资源、人力资源、固定资产资源优势的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并使中小券商拥有“弯道超车”的契机。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确带给证券行业新气象——多家券商除进行证券交易价格调整,还通过新制度设计和产品研发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多种新模式。

国金拥抱腾讯、华泰携手网易、中金联合雪球、大智慧收购湘财证券、国海证券金证股份战略合作等等,均使得券商的互联网基因越来越明显。

一批具备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在构建账户、打造平台和整合产品上进行转型升级。例如微信开户、客户保证金与货币基金产品对接,让客户实现更高投资收益;设立独立理财账户,提供多款互联网金融产品。部分券商成立高等数据中心,满足未来的金融互联网化云计算资源池、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截至目前,国金证券、中山证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同信证券等7家券商,通过APP“自选股“与腾讯合作,为投资者提供行情和资讯服务以及办理开户、转户服务。

数据显示,国金证券与腾讯合作以来,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有了明显提升:代理买卖证券市场份额从2013年底0.46%上升至2014年底0.77%。新开户数量短时间内达到数十万户。

然而,国信证券相关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券商市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从营收总收入来看,排名前20名的券商仅发生微小变动,特别是中信、海通、国泰君安三家机构处于行业前三位的位置优势依然明显,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在一度在市场中获得极高关注度的国金证券、中山证券等中小机构依然停留在行业中下游位置,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的“弯道超车”局面。

2014年年报显示,经纪业务收入、投行承销保荐收入与自营投资收益依然是证券行业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较为明显的结构变动来自融资融券类业务,两年时间内所占比重由不足3%上升至15%。

值得注意的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创新实质是资金杆杆潜力的挖掘,互联网在其中更多扮演的角色只是一般性通道与工具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批券商着力推动的网上开户环节增加流量部分来看,基本仍与行情效应挂钩,互联网创新贡献并不明显。

券商呈现单一化固定化特征

对比行业龙头中信证券与证券行业最早发起券商互联网金融佣金战的一些券商的相关数据表明,现阶段仅依靠互联网金融的渠道创新以及价格战等手段,改变行业格局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显示,国金证券2014年代理买卖证券成交额同比增长174%,经纪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为29%。互联网价格战的效力可见一斑。

国信证券认为,依靠免费使用作为流量入口、并在此基础上对消费群体进行隐性价格分类收费、同时依托信息流量进行广告类业务收费的“免费+广告+隐性收费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企业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随着粘性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企业收费盈利模式不断多元化,特别是对于极强粘性属性的产品服务机构,其盈利拓展的横向(跨界)空间与纵向(细分)空间都随之拓展。

另一方面,券商互联网金融创新时所面临的场景演变却仍然保持单一化、固定化的特征。

从电信时代的电话委托交易服务,到互联网时代的交易平台,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交易终端,证券行业变化的始终是交易服务工具,特别是随着网络基础环境的不断完善,中介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种类和服务种类逐步完善,但是网络工具的核心作用场景——交易中介与信息中介——一直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总体而言,互联网证券市场目前尚未出现细分、垄断市场格局,同质化竞争的环境中,证券公司的客户粘性,较之于成熟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客户而言,仍然极低。

【探索】互联网证券为何不能快速赚钱?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能一投入就要求回报吧?互联网金融转型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判断互联网金融收入为时过早。

我们相信,在一场场热闹的互联网金融造势之后,参与的各方都无法接受最终只留下三瓜两张聊以自慰的结局。但互联网证券简单复制互联网企业的壮大路径是否可行?如何才能自己革自己的命?证券行业在新互联网时代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这些都是行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证券公司尚无法复制目前互联网企业的通行盈利模式。

先来认识一下现有的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通过免费使用导入流量,在大量客户流量的基础上通过占用客户使用习惯与使用时间,获得平台溢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推送广告、绑定相关产品获取客户外利润来源,在借助外部利润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产品平台。

其次,在平台巩固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客户粘性和使用频度。当外部市场出现瓶颈后,转而利用原有产品中收集到的客户偏好、行为、消费甚至位置信息,进行市场细分和客户群体细分,实施定价策略,获取不同价格敏感群体的消费者剩余。

对于价格敏感度不高的用户,通过直接收费的模式获取收益;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客户则进行“隐性收费”。

所谓隐性收费是指收费是普遍化的,因为不断扩大的平台规模和产品绑定极大削弱原有“免费”产品的用户体验,事实上对全体用户隐性征收了体验费用。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证券交易与投资较之于社交分享、娱乐游戏乃至日常消费相比并非刚性需求,证券市场行情所带来的赚钱效应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证券交易类产品的使用频率。

其次,互联网企业的外部价值引入的模式亦难在证券机构进行复制。证券理财、投顾、交易服务具有一般社交、游戏类服务所没有的极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所积累的客户行为数据、偏好数据等资料都难以转化为外部广告推送资源。

同时,作为专业场景服务,外部广告介入极大地降低用户体验和客户粘性。事实上,证券类服务客户端的目前选择也是基于此种考量——内容推送、产品推荐都以内部投资产品和信息投顾服务为主。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目标客户群与证券公司重点挖掘的高净值客户群之间存在错位。互联网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以年轻人为主体,而中青年以上的群体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主力。证券公司的主力目标客户群对互联网的生活和交易模式还未形成全面接受趋势。

综合来看,互联网产品的重要核心资源是流量,而衡量流量价值的主要指标则是流量数量和流量的稳定度,即用户粘度。而提升客户粘度的主要策略除了提升用户体验这一显性策略外,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迅速形成行业垄断,通过减少用户的可选择集合来迫使客户粘度固化。

互联网企业除了希望通过免费体验来吸引客户流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过这一手段尽快完成市场集中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形成稳定的垄断局面。

相反,近年我国证券市场的行业集中度虽在不断提升,但整体而言仍然极低。特别是较之于互联网行业而言,市场结构更近似于一个垄断竞争市场。

数据显示,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业务领域——中信证券资管业务规模市场份额为39.64%。这意味着,即使某一类产品进行了流量引入,客户依然面对着极其丰富的可选择标的。

对于部分券商而言,依靠拼体验、拼价格的同质化竞争策略来维持有限的客户粘度成为现实选择。一码通之后,客户粘度将急速进一步下降,届时,价格战或将仍是不少券商互联网金融的主力策略,。

数据显示,券商行业交易佣金率从2007年的1.5‰降至2014年底的万分之六,这便造成目前在史无前例的动辄过万亿的交易量的市场行情中,券商公司收入并未同步增长。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极大地削弱了部分券商原有业务的盈利能力,却无法复制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造成互联网金融并未促使券商行业迎来成长性增长的重要原因。

究其根本,互联网金融现阶段尚无法在证券行业大发异彩,仍在于证券行业的既有盈利模式。当一个行业主要依靠牌照垄断生存之时,其基因天然缺乏变革的勇气。

总体而言,证券公司内部的大多数基本将互联网看作提升业务和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他们并不相信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思维和盈利模式能够改变行业,颠覆现有的竞争格局。

换句话说,他们在保护伞里养成了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对于互联网等新事物具有天生的排斥感。不少人的秉持“谁先折腾谁先倒下,保持原有轨迹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法则。

少数券业人士意识到,当牌照一旦放开,一码通正式发挥效力,这一场新时代的角逐就会急速拉开。互联网金融作为重构金融生态深挖用户价值的使命就会回到舞台中央。

而现阶段,部分大型券商将互联网金融的注意力由流量向项目转变。如依靠互联网平台发挥自身的金融项目整合、深耕优势,寻找具有项目支撑的客户资源,优化资金方的介入方式,依靠资产证券化、风投化等方式绑定客户,强化客户粘性的选择,或许可以走出“赚吆喝“的尴尬境地。

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