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收益来自多数人的误区”是少数派的投资理念。多数人犯错导致的市场无效性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同时,我们在不断反思,自己会不会也是误区呢? 从行为金融学来看,每个人都会存在偏差,客观上我们也不能“免俗”

多数人的误区正在于“过度自信”,简单认为是别人不理智,而自己永远是对的,过分高估了自身理性程度。

因此,审慎反思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非理性。我们每个普通人,会凭着直觉做事,会过度自信,会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也会因为风险厌恶而逃避承担波动。 

在坦然接受的同时,我们要针对特定的非理性行为,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加以弱化乃至解决。 


非理性的行为

首先,在信息搜集上,我们不可能获得完备信息,即便是可得信息,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已有认知的约束。比如,当前我们看好大蓝筹行情,会把更多精力投入主要蓝筹股票的研究,但我们肯定搜集不到全部的相关信息。

在很多具体问题上,甚至存在认知盲点。我们也很难比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加懂行。由于我们在信息获取上是弱势,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投资的时候,给自己留有充足的“安全边际”。

同时,明确的已有偏好,会导致我们在信息筛选时出现偏差。 比如我们会更希望看到一些利多蓝筹股的信息,却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一些负面信息。这便要求我们听取更多人的意见,并从反面搜集信息,努力证明自己错了,来弥补“有色眼镜”下的疏漏。 

其次,在逻辑判断上,我们同样习惯用“快思维”考虑问题。“快思考”是直觉的、感性的,效率很高,准确率有限。而“慢思考”则需要数字验证、逻辑缜密,也要耗费很多脑力。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也会凭直觉做出很多误判。

例如,对于工商银行,面对2万多亿市值,我自己的第一感觉便是盘子很大、筹码并不稀缺,但进一步统计持仓数据后却发现,前十大股东竟已锁定96.6%的筹码,市场上能买的不过几百亿。

客观数据证伪了自己的偏见,也为我观察大多数人误区打开了一扇窗。

第二层思维  

针对行为金融学揭示的容易产生决策偏差的地方,我们会做进一步批判性思考。

我们从市场已有观点出发,观察大多数人都在怎么想、怎么做。市场对哪些行业、哪些公司可能存在过分的乐观或悲观,(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并将市场为何悲观的具体方面转化为可证伪的命题,以尽可能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来论证说明。 

同时,我们试图在大多数人“快思考”基础上,做“第二层”的思辨。 例如,某家公司盈利能力很强、业绩增速很快,对于它的股票,大多数人“快思考”的结果是“应该买入”

但是,更进一步的“慢思考”却会告诉我们,人人都已经看到它“很好”,以至于估值已经过显著高于同业。市场预期过分乐观,如此结论反而是“应该卖出”。 在行为模式上,我们也会受到“风险厌恶”、“禀赋效应”等的干扰。

image.png

图片来源:田泽望

规避风险、讨厌波动是人的本性,当股市下跌时,大多数人都会恐慌的,我们也很难避免。但是,股价的持续低迷,事实上已经蕴含了大多数人对未来过度悲观的预期。市场最恐惧的时候,潜在风险已经很小,正是我们最应该承担高仓位压力的时候。

在多数人情绪共振之时,理性的思考,和长期对高压的适应能力,是我们做出合理抉择的保障。 另外,对于我们已有持仓的股票,与买入前相比,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给它更高的估价。

“禀赋效应”的存在,要求我们能够及时放空自己,以“恢复出厂状态”般的平常心,客观看待别人建议,理性审视现有组合,尽可能弱化行为偏差的影响。 

最后,即便我们无法避免很多固有偏差,不能做到“绝对理性”,但只要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包括客观分析、缜密逻辑,乃至对人性的探索等,相比大多数人哪怕多前进一步,那么超额收益的机会也将大概率属于我们。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