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三个熊市,召唤人生财富。
01
底是磨出来的
很多时候,一个形象的词,比一篇文章给人启发还大,
比如“磨底”这个词。
这个词应该是2010-2014年上一轮熊市期间产生的,一看到这个词,所有难以表述的感受,就立刻有了具体的文字去“沉淀”。
简单地说,无论是股市的底部,还是人生的低谷,“底”,并不是跌多了就自然跌出来的,毕竟地板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还有十八层地狱,“底”是通过时间、精力、心态、学习,慢慢“磨”出来的。
公号的读者应该有不少是投资股票的,今年上半年的行情非常糟糕,尤其是二季度,糟糕到平时一见面就聊股票的朋友,都要回避“股票”这两个字。
在经历过“2001-2005年”和“2008-2014年”两次大熊市的我看来,这次从2015年开始的第三次熊市,和以往不会有什么区别,一个字:“磨”。
02
一磨时间
“磨底”磨的是时间,而不是跌幅。
上上一波大牛市2007年见顶后,第一波从6124点,跌到1664点,用了12个月。但真正的熊市才刚刚开始,从2009年反弹的高点3478点,整整用了57个月,才来到下一轮牛市的起点2000点附近,跌幅只有前一波的一半,但延续的时间是前一波的近5倍。
今年看起来好像跌了很多,官媒都说了,估值已经在历史底部附近了。但从“磨底”的角度说,时间上还远远不够,距离2015年的大顶,才三年时间,距离今年1月大反弹的顶部3587点,才半年时间。
“猜底”是熊市中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2700、2300,还是跌破2000点,只要在这个位置震荡两三年,时间会让一切面目全非。
当年股票群里有人在6000点离场,等了一年,完美地躲过杀伤力最足的第一波暴跌,又在2000点以下带着上一波牛市收获的“子弹”重新进场。其后,经过与大熊3年的博斗,股指几经折腾,回到2600点的位置时,他的资金终被腰斩。
为什么时间因素比点位还要重要呢?有人统计过股票账户的开户时间,发现一半以上是2007年大牛市注册的,四分之一注册于2015年的小牛市。而2000-2007-2015,这三轮大牛市顶部相隔时间都是7、8年。
这说明一件事,“场外”储备了足够数量的“备用韭菜”,是一轮大牛市的基础,因为大牛市的后半场,大部分股票的估值都会高到离谱,只有被大牛市的氛围吸引来的新股民才敢接盘死守。
而“韭菜”的生长是有周期的,现在看来就是7、8年一茬,也就是说,未来三四年,可能都是“磨底阶段”。
当然,时间不到,并不说我们就只能干等着。
03
二磨信心
“磨底”磨的是信心——既可能是折磨,也可以打磨。
熊市多长阳。“2008-2014年”的熊市期间经历了多次指数8%以上的暴涨,终究重回漫漫熊途。一次次地给你希望,又一次次耗尽你的希望。
很多人喜欢用“黎明前的黑暗”,或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话激励自己走出低谷。
这么做,只会加深内心的恐惧。
天黑了,太阳落山了,我们从不会担心太阳不再升起,因为这是个确定性事件,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等到下一轮牛市来临,五年熊市,我所在的几个QQ群,每隔几个月,就有一些头像消失。
熊市资金腰斩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真正大牛市一到,几个月就能翻番,最可怕的是,熊市的反复折腾,足以把一个“自信心十足的人”变成一个“一有风吹草动,先卖了再说”的人,这种心态的养成,足以让他们错过下一轮大牛市风险最低的前半段。
我加入过一个鼓吹“价值投资,咬定好股不松口”的价值投资群,里面各种各样的“巴菲特门徒”,有人在200元的相对底部买的茅台,守了四年,120多都没卖终于在2014年牛市刚刚开始时,以250多的价格卖掉,错过之后四年五倍的大行情。
想要在漫漫熊途中不失去信心,唯一的办法是“作最坏的打算”。
很多人说自己的心态不好,要培养好心态,但无论是“恐惧”还是“贪婪”,都是人性的本能。高手新手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有没有对熊市的残酷有足够的预期。
最能体现“作最坏的打算”的,就是对仓位的控制能力。大熊市还坚持在战场上的,都是高风险偏好者,再加上满眼都是打对折的股票,大盘稍微涨两天,一不小心就会满仓。
在一轮完整的熊市中,99%的股票都会轮流下跌一次或多次,不要被手中强势的股票所迷惑,敢于变现,保持低仓位,才能在心怡的目标跌到满意的价位时,有能力“收割”,这是大熊市唯一的生存法则。
仓位代表了你对未来的预期,理论上说,大熊市是空仓休息,但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失去熊市最好的礼物——好公司。
04
三磨公司
“磨底”磨的是上市公司——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坏公司的敌人。
巴菲特有一篇演讲,《对我而言,市场下跌是利好》,他打了个比方,你到超市去,当然是希望东西打折而不是涨价,如果你上周才花了5元钱买牛奶,看到打折,虽然有点不开心,但肯定会多买一点回家。
所以股票下跌,面对6块多的伊利(复权价1块多)、100多的茅台(复权价70多),你应该很开心才对啊?
你一定会说,东西打折促销,使用价值并没有打折,我当然高兴。可是很多股票打折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怎么知道1块多的伊利、100多的茅台会涨到今天这个程度呢?
所以,你亏钱的真正原因不是下跌,而是你不知道手中股票的真正价值。
股票的真正价值很复杂,变化也很大,没有人能断定100多的茅台是被大大低估了的。
假如在2012年,你手里拿着200元买进的茅台,准备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可恰逢新一届政府的禁酒令和“塑化剂风波”的双重打击,一路跌到120多,你能拿得住吗?即使你能拿得住,在手里套了几年后,终于解套,又涨到200时,你还拿得住吗?
想要在熊市中有信心把微赚的股票拿下去,你必须能回答下面的这一类问题:
为什么2008年以前,五粮液的市值一直高于茅台,今天前者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上一轮白酒行情,领头羊是洋河、17年的行情是茅台五粮液领涨,而今年涨的最好的却是顺鑫古井贡?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
否则,你的“信心”根本经不起折腾——股票群里,永远充斥这样的问题:XXX涨了5%,该出手吗?XXX今天大跌,是有什么利空吗?
2014年,我认真地盘点了几年大熊市的交易,发现赚得最多的是洋河股份,而这支股票恰恰是我下苦功夫研究过的。我隐约地觉得,我是不是更适合价值投资,而非趋势投资?
可惜接下来的牛市,打断了我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思考,直到2016年又一次熊市来临,我才正式向“价值投资”转型。
2016年的第一轮熊市周期,我又开始研究白酒,从行业整体特征,到主要的几家公司的产品结构、价格、产能、销售区域、渠道特征,再到行业历史估值、风格转换的研究……,当我从资料中再次抬头,那些K线已不再是随机,决定股价变化的大资金偏好,也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
漫漫熊市中,好的股票都长时间地在价值底部徘徊,市场对良好基本面反应迟钝。这正是“磨公司”的好时机,你也有足够的机会分批建仓,而不必像牛市一样,好公司一冒头就被哄抢,股价就已经上天了。
05
学霸的难题
股市一向有两种赚钱方式,一种是博弈性收入,这在牛市叫“收割韭菜”,但熊市是没有“韭菜”的,不管是抢反弹、做T,打板,其实都是“老韭菜”拿刀互砍,凶险万分。
另一种是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估值增长的钱,赚这个钱,首先要做行业和公司的基础研究,熊市时间又长,又没有别的好机会,最适合学习。
非职业股民炒到最后,只有两类人,一类回归理财,长期来看,收益最好的还是“指数基金定投”,还不需要投入精力去研究,这在国外已经被无数数据证实了。
但这种方式有个缺点,你没有任何成长,如果你从事的是纯技术类工作,那也无妨。但如果你的职业与商业、营销、市场等有关,或者希望自己未来能从事管理、投资一类的工作,或者有创业的打算,那把“炒股”往投资的方向转,才是个好办法。
比如我,研究白酒只是一个开始,今年我把主要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消费品行业。消费行业没有技术障碍,人人都能理解,公司财务数据的判断方式也很常规,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对公司管理执行能力的跟踪——
为什么卖榨菜酱油的比卖高档食品的好?
为什么卖化妆品的比卖服装的好?
为什么同样是中药,片仔廣比东阿阿胶好?
好未来和新东方跟其他的教育机构差别在哪儿?
为什么做游戏的公司赚钱股票却不涨?
为什么小米IPO被商业界看好却被投资界看淡?……
分析消费品行业,初级层次是对“需求、产品与渠道”的理解,中级层次是对“业绩释放周期”的判断,高级层次是对“商业模式”的洞察。而这些分析思考,跟你平时的工作,应该是相关和互补的,
美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产收入停滞,中下阶层收入下降,只有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而他们收入来源的大部分不是工资,而是投资、股权一类的资产增值。
未来的中国也会走上这条道路,资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会逐步提高,好比过去几年,持有BAT的股票比在BAT上班更能让你享受到公司的成长。
而熊市的磨底阶段,正是你通过学习,把带有博弈色彩的“炒股”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的好时机。
也只有在熊市中,你才能找到超额财富成长的机会,就像巴菲特大部分赚大钱的投资,都是在熊市中布局的。
来源: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