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清明节将成为全国亿万果农心底永远的痛。4月6日到7日,一场罕见的寒流自北向南侵袭华北、西北苹果主产区,酿成了盛花期的苹果悲剧:很多地方的苹果花全部被冻死,几乎颗粒无收。
来源: 扬韬略,经作者授权发布
说明:本文是根据11支调研队伍的实地调研信息整理而成的,由于信息来源并非完全可靠,调研样本也未必具有代表性,所以涉及到冻灾情况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文目的在于提出对于苹果产业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无涉期货市场投资。特此提醒读者注意。
一、罕见天灾 损失惨重
本来,3月26日的时候,陕西地区的省级气象部门还预计今年的苹果开花会早一周左右,预计4月6日到16日陆续开花,且花期气温正常略偏高,有利于苹果生长。但恰恰从3月26日开始,陕西全省进入了炎热模式,在近十天时间里,最高气温持续维持28-31度,酷热难耐,大大催熟了苹果花,以至于4月4日前后,全省苹果花陆续开放,比往年提前了两周左右。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当苹果花竞相开放的时候,冷空气突然南下,从4月5日起,气温急剧下降20度以上,4月6日到7日,省内最低气温甚至达到零下10度。而且这几天降温时间都非常迅速,在凌晨之前已经降低到零下,并维持低温时间长达6-8小时。这使得在零度左右就会受灾的苹果花惨遭灭顶之灾。
几乎完全相似的一幕,出现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的几乎所有苹果主产区,并殃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这些区域的早开花经济作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其中核桃、樱桃、花椒几乎全军覆灭。桃子、鸭梨、杏、马铃薯甚至油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绝产面积非常之大几乎无人能统计。
受灾情况到底怎样?4月7日,我们组团到达栖霞,开始计划中的苹果调研。得知灾害后,我们临时调整行程,并在4月8日晚上就到达陕西咸阳,并从此开始了长达20天的各种调研。其中,我们一直与其它调研团队保持联系和沟通。近20天来,全国主要调研团队包括:
1、鲁证期货烟台营业部人员为主的山东文登、荣成、乳山、栖霞、莱州调研;
2、华泰期货北京研究所研究员为主的陕西富县、白水、洛川、山西吉县、临猗、万荣、平陆、河南三门峡调研;
3、鲁证期货烟台营业部两名研究员的泰沂山区调研(沂水、沂源、蒙阴);
4、个人组团的延安到洛川、白水、富县调研;
5、某投资者个人的临猗、万荣、芮城、洛川、白水、延安调研;
6、某投资者的云南、河南、安徽、陕西、山东的调研;
7、某团队的河北赵县到秦皇岛之间的调研。
8、中国苹果网内部的全国范围内苹果产区在线调研;
9、陕西一家机构组织体系内人员实地走遍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苹果主产区的每一个县。
10、一德期货的两位研究员在陕西、甘肃、山西之间完成调研。
11、鲁证期货烟台营业部即将展开的辽宁调研活动。
至此,仅我们所知道的调研团队就达到了11支。他们调研的足迹遍布中国苹果主产区和鸭梨主产区。
汇总调研结果,对灾情的预测顺序大致如下:
1、4月13日,烟台冠果在初步调研后做出结论:全国减产1000万吨以上;
2、4月19日,中国苹果网发布报告,预计全国减产20-21%;
3、4月20日,华泰期货北京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减产20-34%;
4、4月21日,中国苹果网发布内部报告,提高减产预报为40%;
5、4月25日,前述陕西某机构的负责人认为,陕甘晋等地减产可能超过1500万吨。
6、4月27日,一德期货的研究员认为全国减产35% 以上;
7、调研团的多位专家认为,今年全国苹果、桃子、鸭梨的总产量可能减产超过3000万吨,严重影响今年夏秋的水果供应。
……
(如图左下侧苹果,是霜冻后长成的霜环病果,缺乏商业价值)
由于各方调研路线不尽相同,样本也千差万别,每一支调研队伍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得出的结论却都放眼全国,所以准确率难以确保。灾情看来是严重的,但严重到什么程度,也许不到收获季节根本无法准确预判。鉴于信息渠道并不畅通,前述所有结论都只有参考性意义,特此提醒读者注意。
二、天灾面前 信息缺失
在调研途中,我们也一直留意着来自官方的信息报道,并主动联系一些地方的政府人员,希望弄清楚灾情,预判出减产信息。但遗憾的是,在罕见天灾面前,无论是种植户还是投资者,都面临着严重的信息缺失。
最先发出灾情通报的是陕西某官方机构,4月8日即灾情第二天,他们发布的报告说当地可能减产10-20%左右。灾情次日,洛川县委书记已经到果园里察看灾情并提出救灾指导意见。
甘肃某县也在灾情后一周内发布新闻稿,表示当地受灾面积几乎全部绝收,是第一份地方文件涉及到“绝收”这个词的。
灾情发生一周内,陕西、山西一些地方的政府一把手已经深入到乡村调研灾情,部分地方开始组织果农自救、迎接下一次降温、组织果农外出打工等。
但是,直到灾情发生两周之后,新闻媒体仍对灾情状况的报道仍显不足。一些媒体记者发布的信息选择了受灾较轻的山西部分县市,还有的则避重就轻,甚至将倒春寒的雪景渲染为一道风景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
1、最严重的灾情发生在清明节假期时节,且灾情来势迅猛,无论是果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预料到,以至于灾情来临时手足无措。
2、这是真正的天灾,无法预防。虽然灾后部分果农情绪很激动,但最终也只能接受天灾无情的现实。因为如果是霜冻灾害(气温零度左右),预报及时一些,在山区洼地点燃草木烟火,就可以有效防范。或者在霜冻前后喷洒硼溶液等,也都可以降低损失。但这一次是大范围的降温,在气温低于零下2度且持续时间5小时以上后,任何措施都无法避免灾损。我们调研的时候,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农民燃过烟火的痕迹,但陕西的一些果农表示,冻灾最严重的时候,恰逢六七级大风,根本燃不起烟,烟雾几乎没有起到一丁点的作用。
3、灾情有一个逐步明朗的过程。虽然持续两天大降温,但降温过后,果园里仍旧花团锦簇,没有足够经验的人都意识不到灾情的严重性。即便一些老农民,也不愿意接受惨痛的现实,寄望于“万一”有些果子留住了,或者寄望于腋花成长,甚至有人提出就算90%的花冻没了,只要留住剩下的10%就不影响产量。另外,一些新农民(年龄50岁以下)根本就未曾经历过如此霜冻,还有的人在冻害发生后一周就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果树没事儿,因为果花照旧。但再过一周却发现,果花谢了,果子也没了。调研中发现,4月9日-12日曾去过的认为灾情很轻的地方,在两周后却发现树上找不到一个苹果。分析原因,是冻害虽然不严重,但高低温差太大了(最高日间温差达到30度),破坏了果子的生长环境。
4、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年轻、人手不足。自从取消农林特产税,地方政府从果农那里收不到一分钱税,而且国家还经常有大额补贴给苹果种植基地,渐渐的,各地农林口的工作人员数量少了,人员素质虽然提高了但相对年轻化了。这次冻灾,很多老果农都声称过去三十年从来没见过,但政府部门的年轻工作人员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走访情况看,果农的上情下达渠道并不通畅。
5、投资机构人员的反应不及时也是一个原因。虽然苹果期货在郑商所挂牌四个月时间了,但并没有引起期货公司等投资机构的重视。灾情发生一周时间,去过灾区调研的期货公司研究员不超过十人,而且这些研究员又大多是年轻人,对果树生态并不熟悉。除了中国苹果网等长期耕耘苹果现货市场的机构外,投资机构对灾情的了解多数是灾情发生两周后才逐渐增多的。
6、估计不准是最大的问题。灾情重,而且发生在花期,有经验的果农根据花蕊和果芯冻黑的现实,很快就判断要绝收。而这种判断带有经验色彩,得不到学院派的支持,学院派甚至在灾情一周后还提倡喷洒防冻液等措施来挽救果树。两周后,坐果阶段,能明显看出坐果率大幅度降低,但仍有人不肯相信,要等到5月底6月初各地套袋结束,才会根据套袋数量做出判断,那时候,灾情发生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在调研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派员下去询问灾情并做登记了,国家有可能对果农给予一定补贴。但这次冻害从东向西跨度超过1500公里,北纬37度线附近的大面积遭灾,影响到的果园众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4000亿元,些微补贴,杯水车薪。面对灾情,国家层面更应该做的,或许是推进苹果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三、优果优价 稳定价格
前后近20天的调研,信息越多,心情越沉重。大家看到了苹果乃至整个水果产业的种种现象,越发感觉需要抓紧进行产业的结构升级,苹果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不容再耽误了。在不断交流中,大家就苹果产业发展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首先,苹果的种植区域应该缩减,不宜盲目扩种,尤其不适合将其简单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因为很多地方并不适合种植苹果。在陕西富县交道镇,我们见过一位年龄74岁的果农,他说这里已经连续第四年遭灾了,前一年遭遇的是严重的雹灾。在陕西和山西的多个果园,我们都见到了果树上面的防雹网,地下铺的是反光膜,果农在精耕细作种植苹果。只是这一次,无法抵御冻害。陕西和山西的一些果园都在高塬平地,数千亩果树连成一片蔚为壮观,这次冻害恰将这些果园几乎摧毁,而坡地果园尚能留存一些苹果。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将苹果种植作为扶贫政策之一,但如果当地气候变化大、运输条件不变、管理难度大,则应该考虑换其它模式,宁可退果还林,也比让果农动辄遭灾要好。尤其在中国水果产业已经全行业供求平衡供给略大的情况下,继续扩种苹果或其它水果,不一定能保证有多少收入了。
其次,应全行业提倡“优果优价”,提高果农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苹果业年产量已经超过4300万吨,苹果已经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 但中国苹果产业大而不强,从业者连年亏损,产业日趋衰落,抗风险能力差。这次天灾提醒我们,在消费升级的需求背景下,必须通过优果优价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国产水果的竞争力。由于区域分布广泛、种植水平差异大,苹果价格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2017年收获季,山东80#以上的一二级果收购价达到3.2-3.3元(500克,下同),陕西的同等果质价格则达到3.5-3.7元,而山西的纸加膜苹果只有2.1-2.2元。到2018年春天,山东和陕西的优质一级果调货价格4.2元,纸加膜苹果的调货价却不到3元。大量膜袋苹果在4月初就出现了变质现象,价格更低至0.5-1.0元。不同果质,收入差距悬殊。从历史情况看,优质果从来不愁卖,堆积如山的从来都是果径小、质量差的三四级果。所以,如果要提高收入,果农应该尽量培育优质果,这就需要精耕细作,在选育苗木、种植管理各方面体现专业水准。目前,山东、陕西等地正在逐步推广的矮砧苹果就可以降低工作量、提高优果产量,从而大幅度提高果农收入。
不止如此,应充分发挥郑商所苹果期货交割品的引导功能,坚持优果优价的思想,逐渐扭转产业内苹果分级标准。目前,山东地区普遍是80#以上水果一二级混收,陕西地区则偏向于70#以上混收,这就造成收购季苹果质量混杂,未来出库时重新分拣的成本很高。如果能坚持将郑商所的交割品绑定于国标一级品,则从今年秋季开始,果商、投资商就可能直接收购优质果入库,且优质果的价格会显著高于二三级果,会给果农传递鲜明的信号。这样的做法坚持做两三年,整个果业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改变,农民就不会再盲目追求产量,而会更加重视质量,从而在降低中国苹果的总产量的同时提高苹果质量,增加收入。
第三,呼吁建立国家的苹果储备制度。在调研过程中,果农记忆犹新的是苹果价格的急上急下,有的年份苹果减产,如2014年,苹果收购季节价格不高,但来年价格上涨一倍多,80#以上一二级果出库价超过7.5元,果商大赚,但很多果农早早卖掉苹果,却没有赚到什么钱。这样的效应多了,很多果农就在收获季惜售存到冷库里,但来年春天却常常赔钱严重。如2017年收获季价格3.2元的苹果,到2018年春季果农货的价格就只有2.5元以下。对果农来说,种植难度已经很大,要再判断苹果价格就更是不易。为了避免果贱伤农的情况发生,建议国家储备部门选择在苹果主产区的山东、陕西等地建立国家苹果储备库,在秋天坚持“优果优价”的原则,将部分优质苹果高价收购存储,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传递出优果优价的信息,改变果农种植结构;另一方面,维护苹果价格,防止大起大落,来年青黄不接时可以拍卖抛售。如果当年产量过大、来年也无法出清,则这些苹果可以在新果下树之前出口或者直接卖到果汁厂榨汁。国家储备的亏损金额,就等于是给果农的间接补贴,相当于建立了水果业的补贴制度。
第四,呼吁尽快建立水果业灾害保险制度。天灾无情,也无法完全防范。目前,中国的水果业总消费量接近3亿吨,水果业总产值近3万亿元。但这个产业还缺乏有效的灾害保险制度。调研中一路走来,很多果农连保险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虽然这次霜冻史无前例,但普通的霜冻灾害、冰雹灾害、虫害等类保险应该可以尽快建立,这需要保险业者树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克服困难尽快设置保险。同时,期货业者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郑商所的苹果期货,借鉴苹果价格与其它水果的价格同步性,完善期货加保险制度,挂钩一个乡村、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水果产业,以产量上限为基准,设立灾害保险。比如,当地一级果常规年产量应达到10万吨,如果低于10万吨,则给予一定保险赔偿。等等。
五十年不遇的灾情,带来的问题很多,形势也很严峻。当前最迫切的事情是,由于很多果园处于绝收状态,一些果农眼看收获无望,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放弃了果园管理,转而出外打工:每亩果园本来已投入了秋冬和春天两次施肥过程,且经过了枝条修剪程序,每亩地的投入已经超过3000元。现在,苹果开花结果时期,理应继续喷洒农药并持续进行后期管理。但如果经济条件不许可,后续的施肥、喷药和其它田间管理将无力承担。从后期调研来看,很多果农放弃了管理。而苹果产业是不能停止管理的。如果一任今年夏秋苹果树自由生长,则枝叶繁茂果实寥寥,下一年度将再次迎来产量低的小年。这才是未来最大的隐忧。
事实上,陕西等地的果农已经看清楚了眼前的形势:2017年丰收不赚钱,2018年天灾无收成有投入,2019年产量大价格低仍将不赚钱。所以,三年下来,最多保本。这种局面,将使得果农不得不减少投入。而这,对于苹果产业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业界应该进一步深思的。
每日精彩,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期乐会微信公众平台。
感谢作者辛苦创作,部分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纠错、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邮箱:2874728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