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掌舵超过200亿社保目前最大权益投资组合的他,努力寻求赚确定性的钱,把自己定位于“价值投资中的成长派,成长投资中的保守派,保守投资中的学习派。”尽管给社保年赚几十亿元,但在他看来,基金经理就是专业工种,没什么可牛的。拿得起,也放得下

浸淫市场17年,但尚不足40岁的他,已经是投资圈老人了,说起某某新兴产业投资经理,“我觉得现在的新人都很能干,虽然我不一定完全认同,但我要知道他们如何赚钱及投资的新逻辑,在投资行业中学习能力更重要。”

风险控制永远放在第一位

在冀洪涛看来,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要符合客户的理财需求,最多是因为你跑不赢别人才下岗,不能因为赔钱下岗,跑得慢没关系,但是不能赔钱。

不能赔钱,是冀洪涛的首要信条。

“我从来不是跟别人比收益率,我只比能否赚到,因为你也看着(这股)好,但是你不一定能赚到,我敢拿,我就相信一定能赚到。”

掌管200亿元社保基金的他,对风险控制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并且对业绩稳定性要求严格,“不能今年第一,明年倒数第一”,为了做到不赔钱

冀洪涛努力把能够赚钱的品种做成确定性,他将自己的投资风格归纳为“价值投资中的成长派,成长投资中的保守派,保守投资中的学习派。

”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对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精准概括,以至于在参与几大保险机构招标时讲出来,大家听了马上就明白了

在他的选择组合中,大部分都是估值较低,有相当安全边际的成长股,在考察一个企业时,尽管也会参与博弈,但是更偏重成长,“在成长中属于比较保守的,保守中又是讲求学习的。

为什么?我不是只买低价股和传统周期股,我也买TMT,只不过是在TMT中买估值便宜的而已,因为企业确实成长空间大,有梦想很重要,很多人都希望"万一实现了呢",但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也要想到万一没实现呢,所以你的对策很重要。”

冀洪涛的选股标准!

对于选股标准:


冀洪涛认为:

第一要有成长预期,

第二安全边际要足够大,有这两点就足够了。


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就像构建团队一样,同样是优胜劣汰的过程,重仓股是慢慢形成的,原来第一重仓股可能是某品种,但是过两天发现第二个品种超过了第一的占比,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个公司比那个公司涨得快,买多的反而跌了就要反思,整个重仓股的构建是动态的过程。

核心持仓构建完毕后很少变动,即使看好的标的遭遇黑天鹅事件,只要买入逻辑还在,不仅不会卖出,反而会在底部加仓,这也是他管理的组合盈利最大的原因,“有时候适当的逆向是有好处的,不走寻常路,我不太喜欢跟大家聚堆”。

最近两年的新兴成长股疯长行情,主要由年轻基金经理挖掘推动的

冀洪涛感慨“新人太厉害了,你不能说他们没理念,讲出来逻辑都对”,但他认为自己和年轻基金经理的最大差别,是在自己懂的领域下重手,比如买一个ATM机板块的公司,如果可以用既有估值讲故事,正好也插上了新方向的翅膀,老树开新花,而不仅仅是故事类投资,“一旦选中,就敢重仓,看好的话,就做到前十大流通股东”。

2015年,冀洪涛看好什么?

在冀洪涛看来,今年的市场投资,更看重新的方向,但不一定是市场追涨的互联网。

首先是大消费方向,食品饮料和医药依然是2015年值得重视的板块

因为板块增长的大逻辑和大背景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机构间的博弈,以及公司成长速度从高速成长进入平稳增长的变化。

“这两个行业依然会有牛股出现,会让投资者赚到稳定增长的钱,我们对传统的食品、家电和医药领域还会重仓持有。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去年这些板块涨幅都是倒数。

中国A股市场有板块轮动和周期性,未来这些板块仍存在机会。”

除了大消费以外,冀洪涛认为新文化、新传媒等板块也值得关注

“虽然目前我们持有的相关股票是板块中弹性比较小的公司,但回溯下其绝对回报还是很可观的。这些方向也是值得关注的,新文化领域比如电影、教育等公司还是有机会。”

对于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浪潮,冀洪涛认为互联网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可以颠覆一种商业模式,但无法颠覆行业和品牌,从目前情况看,互联网塑造品牌并不见得比线下塑造品牌的成本低,而消费品投资最主要还是看品牌,例如十大白酒,或许有偶发因素导致阶段经营不善,但因为有品牌存在,经历波折后依然会恢复,公司改制等因素只是催化剂,品牌会保证较高的安全边际。

冀洪涛说自己的投资风格是价值偏成长,买入大盘股的逻辑是它们很便宜,尤其重视价值股中成长性最好的,对于市场上的新方向,理解思路依然是新兴消费,有些公司即使业绩出现下滑,依然敢于买入,买入逻辑不是关注静态估值,而是公司拐点来了。

“如果我们认为标的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也没有机构空方的对手,这样的标的对组合就会有突出的业绩贡献,市场对上市公司类似经营决策的判断不同,是因为对公司管理层的认可程度不同,而超额收益的来源正在于对于价值的认识程度、来自市场的分歧。”

在冀洪涛看来,对于投资来说,一旦讲业绩的时候,有的公司就回归到另一个板块了,变成了“价值成长型选手”;而当讲业绩不被人关心的时候,有的公司就变成了“成长价值型”而狂涨,然后才能回归。

就两者而言,市场对其的逻辑认识路径不一样。因为A股市场博弈因素更大,中国投资者看重不能被证伪的想象,一旦业绩被证实了,大家就会认为已经成熟了。另外,一些公司在做业绩对赌的时候成功了,也有很多是失败的,只是失败的一般不说而已。

来源:搜狐财经、跟我读研报